2012上半年,马勒实现销售额约32.1亿欧元,同比增长7.8%(增长额约2.33亿欧元)。增长的主要来源一是有机增长(约1.46亿欧元);二是多国货币特别是美元、日元、人民币比率的积极影响(8700万欧元)。
马勒在欧洲的销售额增加了2.5个百分比,达到约15.4亿欧元,但各地情况参差不齐:南欧国家的衰退尤为明显,许多工厂都遭受了两位数的下降;德国今年跟去年比基本持平;东欧也实现了增长。欧洲占整体销售额的份额从51%下滑到了48%。
亚洲是马勒重要的增长市场,销售额达到6.49亿欧元,增幅约为16%,占整体销售额的份额也因而由19%上升到了20%。2011年遭受自然灾害的日本后来居上,加上中国、韩国、泰国等重要市场两位数的增长率,确保了亚洲的良好表现。
在南方共同市场,由于巴西商用车排放新规的出台,去年的销售水平不出所料地未达预期。该地区的销售份额从13%降到了12%。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销售额增长到了6.46亿欧元,增幅为26%,占总体份额由原先的17%增长到了20%,比肩亚洲。
销售增长在2012年下半年度将很有可能趋缓。欧洲以外的汽车市场的经济形势有望保持稳定,因而全年销售额预计在63亿欧元左右,增长率近6%。但若西欧的主权债务危机蔓延到世界其它地区,以上预期将无法实现。
与2011年上半年相比,盈利表现有所提升。下半年的增长乏力可能会影响利润率。不过目前看来,欧洲以外地区的业绩将有望保持稳定或有所增长。
2012年上半年(截至2012年6月30日),公司员工总人数从49,103人减少到了48,084人。其中欧洲的员工数减少了478名,现在有20,203名员工,其中9,041名是德国的员工(上一年有9,181名);亚洲的员工数增长了258名,达到了9,370名;北美员工人数增长了153名,达到了7,586名;南美员工人数减少了952名,现有10,925位员工。
提升的生产力和理想的产能利用率使多数工厂的人均销售额得到了进一步增加。
马勒集团2012年发展重要里程碑
收购总部位于德国施瓦克海姆的茵诺华膜技术有限公司:该公司专业从事基于膜技术的高性能过滤系统的研发、应用和制造,现已更名为马勒茵诺华有限公司,总部设在斯图加特。
电动车增程器公之于众:马勒研发的增程器展现了“内燃机加电力驱动”这种组合的优势。为进行进一步的测试并证明日常使用的可行性,马勒在一款常见车型的基础上打造了一部展示样车。在新欧洲行驶循环测试中,该车展现了毫不逊色的动力性能和不间断行驶距离,同时实现了低至45克/公里的二氧化碳排放。
北美总部整合到了密歇根州的法明顿山:买下曾经的Nailco公司的厂房后,公司新增4,500平方米的办公和仓储面积。目前位于密歇根州挪维市的马勒动力总成测试系统部和工程服务部,以及位于安娜堡的售后业务单元都将搬到法明顿山。届时将有超过350名员工为北美地区的所有马勒业务提供集中的服务,并承担重要的技术中心职能。
服务于俄罗斯售后市场的物流中心:在买下距离莫斯科西南方向70公里的奥布宁斯克的50,000平米地块后,马勒在东欧的售后市场战略开启了一个新的篇章。用于在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备件业务的10,000平米物流中心计划在2013年完成土建,2014年进行设备调试。 在这新址上还将布署发动机系统与零部件以及滤清系统与发动机外围设备两大事业部的产能。
马勒东京新总部:新总部占地约2,300平方米,拥有来自销售、财务、人事、IT和管理等部门的共140名员工,为滤清业务服务。此外,原先由于空间所限而不在一处的售后市场部门也一同迁入了新楼。
日本九州新厂:新厂选址靠近各大客户,生产进气和过滤系统。经历过2011年3月的地震和海啸之后,将工厂分开布署在两个岛上(本州和九州)成为将风险最小化的一种方式。初步规划生产面积7,500平方米,计划于9月竣工,年底投产。
泰国工厂扩建:越来越多的日本汽车制造商正将乘用车及商用车的生产迁往泰国,为维持和增加与日本客户的市场份额,马勒审时度势地对泰国现有的两家工厂进行了扩建。曼谷工厂主要生产活塞。包含组装线、测试设备、机加工和涂装线的宽敞的新厂房将会在2012年9月竣工。仓储和办公楼将建在北榄府,腾出的老厂房因而得以引进两条新的油冷器生产线,进气系统和气门罩的产能也将得到提升。
原定2013年初完成的贝洱多数股权收购计划延后:作为股东之一,马勒得到贝洱管理层的通知:针对车用热管理系统制造商抑制竞争行为的调查已经启动,贝洱牵涉其中。欧洲委员会要求在5月对位于德国斯图加特的贝洱进行调查。美国当地的司法部门也启动了调查。马勒公司不受任何影响。收购贝洱多数股权从而将其完全并入马勒集团的行动仍在继续,但受反托拉斯调查的影响,进度会有推迟。
(转载请注明来源:八秒跑车网/www.8mpaoche.com 责任编辑:elizabeth)
“八秒跑车网”微信公众号,扫一扫,最新资讯随手掌握。